河南省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创新是县级融媒体发展的根本之路
——访河南省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田维林
5月28日,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1)在京开幕。在市县级融媒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河南省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田维林发表了主题演讲,并接受由CCBN组委会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联合推出的视频采访,就项城市在融媒体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创新探索实践作了分享。
田维林(左)在CCBN2021视频采访间授受采访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项城在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探索以及经典案例。
田维林:项城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6年 10月,融合了八大平台,有80个政务号,维护着上千个微信工作群,同时又融合了户外的宣传资源,还同时入驻了抖音、快手等商业平台,逐步形成全面的传播矩阵,这一年中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彻底打破员工身份限制,打通编外人员成长通道。做到体制内外一样,员工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对于在改革中出局的事业编制人员,保留他们的事业身份,退休后依旧进入事业体制。同时,招聘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人,优化人员结构。目前,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6岁,中层领导基本上都是90后。同时,我们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行绩效考核、领工资制、数据考核制、末位淘汰制以及项目负责制等机制,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实现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人才创新。首先是成立专家智囊团,我们从全国聘请了30多位专家组成智囊团。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专家,定期来中心把脉问诊,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同时根据我们的特点研发新的发展模式,为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同时,分批派出我们的员工到院校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打造全媒体人才,使原来的一人一岗变成现在的一人全岗。
三是内容创新。把栏目、短视频和直播作为我们目前主要的生产内容。通过开办不同的栏目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将党的思想和声音及时地传递到千家万户。
四是短视频创新。短视频是媒体融合的路径之一,我们生产的主要内容就是短视频,每年有2000条以上的短视频生产能力,爆款短视频产品层出不穷,全年流量达10亿+,单条12小时的点击量最高突破一亿次,爆款产品层出不穷。疫情期间,《相见》这个短视频就通过掌上项城得到广泛传播,全国2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发,点击量超过1亿。
五是运营创新。我们建立了全媒体的产业体系,实现跨界融合。产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原动力,能够提高自身的造血机能。以融创文化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在视频制作、音频制作、项目策划以及活动、直播、电商等方面提高收入。
六是直播创新。直播是我们主要生产的内容之一,去年直播了600多场,每一场直播都有300万以上的点击量。通过直播进行互动,可以更好地提高用户粘性。此外,我们还开通了融合直播,通过演播厅、广播、电视以及手机,进行全媒体的直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直播电商。我们和抖音、快手建立了MCN和直播工会,目前已孵化主播100+,形成了“直播电商+乡村振兴”“直播电商+大型商场”“直播电商+企业”等多种模式,构建了网红经济新业态。我们将直播间搬到了超市、搬到了企业、搬到了田间地头。现在,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点。
以上六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主持人:2020年,全球经历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此次疫情对项城媒体建设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田维林:突发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危机,我们是在危机中求生机,形势倒逼我们寻求转型之路,逐渐由市场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疫情期间,我们建立了智慧扶贫大数据、智慧改造大数据,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另外,疫情使我们转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向。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直播的方式为群众传输了丰富的知识。在学生停课时,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名师开展讲座,使学生离校不离教。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绘画、瑜珈、书法、心理咨询等课程,通过直播丰富宅在家中群众的生活。现在我们的直播逐渐实现了常态化,业务门类和个人业务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