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电+”系列论坛公共服务篇在京举行
5月28日下午,作为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重点活动之一的“智慧广电+”系列论坛——公共服务篇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共服务司主办,CCBN组委会承办,邀请了来自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技术公司等相关负责人,深入解读公共服务内涵体系与实践体会,探讨行业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发展。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国林主持论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共服务司司长 邓慧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共服务司司长邓慧文以《以智慧广电为引领 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根据国情作出的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传统的收听收看,确保在推进新技术的过程中不返盲,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强的对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的需求。
就如何以智慧广电为引领,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邓慧文提出,一是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落地落实。二是明确重点任务,扎实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目前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即加强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提升广播电视公共产品和内容供给质量,促进广播电视服务转型升级。三是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拓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业务应用。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数字中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强边固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围绕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邓慧文指出,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开拓智慧广电服务“三农”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邓慧文最后强调,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重点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顶层设计等方面抓好落实,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要重点从网络基础建设、发挥网络作用、创新开展业务服务等方面抓好落实。各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融媒体中心)要在提升内容质量和丰富融媒信息产品供给上抓好落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杨一曼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一曼的演讲主题是《砥砺深耕,笃行致远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她在演讲中分享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目前,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用户超1.47亿户,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直播卫星平台。其中,村村通用户超过1653万户,户户通用户超1.3亿户,整体扶贫用户2881万户。
过去一年,直播卫星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同上一堂课”送到千家万户,有1亿户家庭收看了空中课堂,让人们看到了直播卫星在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上的特殊作用。现在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开发了基础教育专用终端,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录制课堂,为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提供直接的培训手段,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杨一曼看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启动高清直播意义重大。既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又扩大了主流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宣传阵地,顺应农村电视机大尺寸化、高清化实际,提升广播电视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竞争力,实现广播电视传输方式全部高清化。目前已经上星27套高清同播节目。
围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承载网络的转型升级,杨一曼表示,集成播出平台持续扩容升级,同时,中心帮助地方没有上星的节目,通过直播卫星的定向覆盖,解决本地节目覆盖问题。此外,直播卫星积极参与各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断加速终端迭代,在长效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摸索,把公共服务长久持续下去。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一级巡视员 朱日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一级巡视员朱日荣以《打造智慧广电媒体 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为题,介绍了广西“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的探索。朱日荣表示,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边境地区、边远村屯延伸。自2013年到2020年,广西建成753座乡镇级无线发射台站和109个村级无线发射台站,每个台站可以播放区、市、县的6套调频节目,纳入中央无线数字化覆盖的可以播放中央及地方的10套电视节目。此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通过无线、有线、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应急广播多信源播发、多通道传输、多模式响应,实现“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平战结合”。
朱日荣表示,下一步,要深化“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建设,拓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和为民办实事的应用,全面对接乡村振兴和强边固边战略,持续推进智慧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慧广电应用推广,完善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智慧广电公共服务长效机制,确保建、管、用、融同步推进。
四川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静
四川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静以《以标准化促均等化 为人民提供更加满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为题,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本情况,以及贯彻落实总局推进县级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的情况。
杨静表示,公共服务是基础,前沿技术是支撑,创新应用是核心。通过推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分配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文化民生。通过新技术利用,能极大提升群众收视体验和服务效能,更快消除区域发展差距,反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做好公共服务和技术创新,兼顾了规模、速度和质量,最终实现人民美好视听权益的优质供给和广播电视行业跨越发展。
据杨静介绍,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坚持守底线、补短板、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下沉、共建共享的总体原则,以实施惠民工程为载体,以健全服务机构为支撑,以规范运行标准为保障,加快完善广播电视现代公共服务建设,提出“12345”战略,即明确一个总体思路目标,发挥政府市场两个作用,构建三大标准服务体系,搭建四大省级支撑平台,健全五级运维服务机构。通过实施户户通等惠民工程,实现电视户户通1698.5万户,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05个,广播终端26万余个。
杨静表示,下一步,四川省将继续坚持以“九个有”为目标,以绩效评价为导向,以四大省级平台为支撑,以五级运维体系为依托,以财政运维资金为保障,以政府购买为路径,以局网共建为特征的县级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模式,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贵武在题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的体系与路径》的发言中分析了智慧广电的目标方向、基础保证、问题出路、体系路径。
高贵武从公共性、服务性、均等化、多元化、精准化等角度指出,公共性是智慧广电的目标和方向。广播电视系统一直发挥着公共服务功能,信息化时代,相对于互联网和互联网企业,广电网络和广电机构具有更强的公信力和安全性,其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更加显著。“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广电信息基础设施作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智慧广电”助推社会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广电行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广电网络承担社会责任、拓展业务服务、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服务性是智慧广电的基础和保障。智慧广电不再是单一的听、看功能,而是将政务、商务、教育、医疗、旅游、娱乐、金融、农业、环保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全部包括在内,从“听看电视”到“使用广电”甚至“玩转广电”的大变革。
均等化是智慧广电的问题与出路,但均等化不是平均化,而是公共服务在一定群体内、一定地区中的公正供给公平获得,目的是使群体和地域的每个成员都能享受到水平一致的公共服务。精准化是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的路径,其内涵是以民为本、内容为王、服务为要、技术为翼、平台为媒、数据为基。
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袁剑峰
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剑峰以《智慧广电项目群创新探索及体会》为题分享到,2016年,无锡分公司依托党媒政网民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创新项目的策划,上线运营形成了创新项目群。一是打造了“三务公开”户户通平台,将927个涉农村的三务情况精准推送到本村村民,通过账务数据的颗粒标准化建立大数据平台,涵盖农村资金、资产、资源账本系统,阳光扶贫系统,党务村务信息等功能。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927个村和涉农社区全部开通了三务公开,85.51万户农民参与监督;每月浏览量超过30万次;提供线索2000多条。二是打造“有事好商量”电视平台,无锡全市1168个村(社区)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传播网格,按每个居民的所在地推送所在社区的相关内容。通过建立基层民生事务的群众参与机制,由基层党委政府直接面对矛盾变为大家协商解决问题,2020年8月28日开通到去年年底,全市1168个社区开展协商2038次,政协委员和群众各参与3604人次和13668人次;解决1756个问题。三是打造民屏类项目,包括“电视交警”综合平台、“名师空中课堂——无锡优课”、“电视文旅”平台、应急广播等项目。
袁剑峰表示,通过创新项目群,运营效果较好,创新项目都是政府购买服务,每年能获得30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此外,用户点击持续上升,今年可突破280万,为广播电视保用户增加了抓手、助手和帮手。结合实践中的体会,他表示,不能等靠要,而是要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救自己。智慧广电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努力成为智慧城市中公共服务的一分子,解决难点痛点;要盘活内部资源,激活各个要素,充分借鉴吸收互联网行业先进的运营理念,顺应IP化发展趋势,加快广电业务与互联网、5G等新型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要大屏连小屏,让手机端为我所用,要差别化竞争,创新思维,深耕民生内容、本地内容。
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一梅
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一梅做了《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讲。据她介绍,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其中“绩”是产出目标,包括产出数量目标、产出质量目标、产出时效目标等,这是对产出目标的进一步界定和细化。“效”是效果目标,针对产出后的作用意义和影响,一般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关者满意度等。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能有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王一梅表示,根据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要求,基于专项资金设定的整体绩效目标和专项资金实施的具体内容,按照全面反映、细化量化、实际可行、相应匹配的绩效指标设置原则,建立全国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清晰反映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明确绩效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做到有标准、可采集、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