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媒 > 传媒要闻 > 正文

奋楫扬帆启新程 笃行不怠续辉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胡正荣 黄艾 发布时间:2023-02-02 17:33
分享到: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迈向新时代、走向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指针。2023年,传媒业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积极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助力国家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护航。

  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传媒业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当前,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各级主流媒体应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加速自身的迭代更新和业态发展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进一步提升自身舆论引导力,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2023年,主流媒体应在舆论引导中继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坚持守正创新,面向基层、深入群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一,坚持政治引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党性原则是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原则,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主流媒体应发挥全媒体优势,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快速触达基层,确保党政决策部署顺利贯彻落实。主流媒体应发挥媒体融合平台优势,进一步构建完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平台,及时反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聚焦民生热点问题,加强舆论监督。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积极参与民生建设,推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助推党政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传媒业应做好电视问政、媒体监督等传统报刊、电视的民生栏目向新媒体端延伸,利用全媒体渠道反映群众“急难愁盼”,监督政府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第三,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发展壮大网络主流舆论。2022年年底,在防疫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舆论环境更为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更为尖锐。主流媒体应提高政治敏感度,将舆情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对舆情,可发挥专业人员和全媒体宣传渠道优势,通过第一时间现场采访,发布权威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凝聚大众共识,提升舆论引导影响力。

  第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023年,传媒业应迈出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新步伐,开创网络内容建设新局面,完善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协同治理、技术治网等体系,推动网络法治体系建设,筑牢网络安全新屏障,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奋进新征程 构建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科学规划,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这既是历史使命和任务,更是历史必然。

  全媒体传播体系应是在各级媒体、各类平台的基础上形成联动、协同的高效传播体系,其建设应贯穿整体思维、协同创新的思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全媒体传播,形成传播数据、连接提供等融合服务。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应基于区域综合智慧平台精准定位,围绕思维、技术、用户、产品、业态、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打造“内容+政务+服务+商务”4个体系,在融媒体平台上实现信息治理体系和信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23年传媒业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方面,应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是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思维统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二是要建立全媒体技术系统,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在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等功能。而集成了各类技术的虚拟数字新生态——元宇宙则将会为Web3.0时代打造新消费场景,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新风口。

  三是要打造全媒体用户系统,适应媒体移动化、多屏化、社交化、场景化、智能化等新趋势的发展,使内容与用户的精确匹配成为全媒体用户系统建设的关键一环。

  四是要加速全媒体产品体系开发,基于全产品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的全链理念,打造实现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业态创新为重点的全新的开放、共享、智能化的生态系统。

  五是建立全媒体新业态。在智慧传播、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产品、服务的单一内容形式已然无法适应全新的时代要求,媒体需在传统内容产品之外积极发展传播新业态。Web3.0的智能场景时代需要建立智慧全媒体生态,实现资源云端化、内容垂直化、服务场景化和产业智能化。从融合产品到自有平台再到智能生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迭代升级。

  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内容与服务用户为导向,利用业务流程和要素重构组织,优化体制机制。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报告相关内容也揭示了媒体领域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主要路径,其核心是要从文化和国家安全两个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传媒业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使基层治理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各级媒体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搭建多样化社会治理平台、汇聚各方资源、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媒体在嵌入基层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其应通过转变认知、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制度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中心下移等措施优化基层治理路径,从而更好地嵌入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转变认知,使媒体发展与基层治理实现深度融合。媒体参与基层治理在加强信息服务的同时,应与基层治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增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与情感传递,让群众感受到社区治理是基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活动,提高社会认同感,达成政府与群众协商治理的目标。

  第二,提升服务能力,破解治理困境。传媒业应以内容、技术支撑为主要着力点,提升媒体综合服务能力,形成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合理嵌入并有效服务基层。在内容上,应寻找在基层治理中的契合点,直观呈现民生信息、最新政策等内容,打造便捷化回应新平台,为基层治理奠定主流价值基础;在技术支撑上,应打造创新传播平台、渠道等,构建具备社会治理能力的新型“四全媒体”。此外应发挥平台优势,追踪并整合民意,健全公众意见采集机制,拓宽公众建言渠道,实现媒体对基层治理的有效参与。

  第三,构建制度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性。传媒业应在利用传媒技术服务基层治理的同时,推动构建协同共享的融媒体制度体系。可通过建立集中治理信息化平台,在社会治理中对不同基层组织进行融合,与上层治理组织更高效地衔接,构建有效互动的社会治理生态体系。

  第四,有效发挥媒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传媒业可通过传媒技术布局,广泛搜集群众利益诉求,精准采集社会资源需求,对基层社会治理内外部需求进行前瞻性配置,为提升基层社会整体治理效能提供科学的方案。媒体应进一步完善集政策发布、信息采集、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新型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优化基层治理渠道,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传媒业应以昂扬奋发的锐气,善于斗争的勇气,守正创新的豪气,举旗定向砺初心,踔厉奋发向未来,确保“中国号”巨轮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辉彼岸。

  “实体+数字”并驾齐驱 媒体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中央政策已释放出明显信号,2023年必将成为在“拼经济”上新的开端之年,这对于中国传媒业而言,是需要充分重视的战略方向调整。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数字经济已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2023年传媒业将以新方向、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科技、资本和产业提速良性循环,持续赋能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金融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传媒业应以国家投融资统一大市场体系为纽带,打造现代传媒运营平台,加大行业投贷联动、投债联动、科创基金等多种方式应用,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增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未来,媒介融合将围绕5G、超高清、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新业态,全方位推进传媒业提质增效。

  第二,促进传媒跨界发展,以“传媒+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媒体融合向纵深化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真实呈现乡村发展面貌、繁荣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首先,应运用媒体融合传播强化导向的科学性,推进“两心”(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切实做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其次,应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人才、智力和产业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融媒体中心优势,构建集平台和数据库为一体、长短期服务有机协调的多层次人才服务、文化传播和产业推介体系。再次,应发挥媒体融合平台优势,将乡村经济发展融入传播内容,运用直播带货、线上线下推广交易等活动探索创新,构建全新媒体乡村新业态。最后,应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做好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成为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促进“数字乡村”建设。

  第三,探索传媒经济新时代创新发展策略,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媒体的兴起,为传媒业的数字经济转型与产业变革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近年来,传媒业通过数据挖掘、场景应用等不断探索,催生出不少新业态与新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媒体设备制造、数据资源与产权交易、互联网居民生活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未来,传媒业应通过“原创+科创”打通内容创意与科技创新,补齐传统媒体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在数字经济领域拓展全新发展空间。

  展望2023年,传媒业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守人民立场,推动传播内容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走出一条主流媒体全面转型融合腾飞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者胡正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专家库专家;黄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