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出版 > 出版要闻 > 正文

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2-28 11:16
分享到:

  编者按 出版发行行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机遇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月22日,“2023为出版强国建设贡献产业力量峰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与会嘉宾认为,出版发行企业要在认识新格局中把握新机遇,练好转型升级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本版将峰会的精彩内容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认真·全面·坚持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出版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的前提下,所有出版人要做到的首要一条就是“认真”。

  有朋友要说,谁都晓得做事要认真。是的,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刚上学的小学生都晓得学习、做事要认真,可实际上一个人真正做到认真并不容易,要不然何以行业内每次编校质量、印装质量检查都有一些图书惨遭下架,给社会和出版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所有高质量书刊的出版,第一条经验就是认真。

  杰出出版家邹韬奋的出版业绩彪炳史册。在出版工作中他说“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刊物脱期,一个是刊物有错字,为此当年他常常在印刷厂加班校改付印样,一熬就是一个通宵。这就是一位大出版家对书刊质量的认真态度。

  文学家鲁迅的编辑生涯一直以态度认真闻名。在编辑苏联小说《铁流》曹靖华译本时,他对照德译本和日译本进行校订,使中译本完全胜过了德译本,而序跋、注解、地图和插图,又为日译本所不及。最让许多专业人士钦佩的是,鲁迅曾经对《嵇康集》做过4次校勘,曾把10多万字的《嵇康集》抄写过3遍。

  这就是我们优秀出版家、编辑家们认真做出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每每讲到出版质量问题,同仁们往往会想到编校质量、印装质量检查,觉得“压力山大”。其实,这只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出版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讲“全面”——实行出版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出版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需求。

  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理念: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但实践告诉我们,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同等重要。出版企业除了要做好内容质量管理、编校质量管理、印装质量管理,还要加强选题质量管理、品牌质量管理、营销质量管理、人才质量管理,还要做好读者服务质量管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也就是出版企业要更加热情、自觉地投入全民阅读活动。

  出版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讲认真,二要讲全面,三要讲坚持。出版企业有时候显赫一时,而更多时候还要耐得住寂寞,因而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精神。书无论大小,书无论轻重,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天下知,都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比如有了长期主义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何启治通过近20年不间断的联系才拿到了陈忠实的《白鹿原》书稿。书业内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案例都昭示着同仁们要以长期主义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许多品牌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为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把握新形势 顺应新趋势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国仓

  做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需要出版工作者把握当下面临的新形势,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必然引起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进一步重视,相应的改革举措、相应的扶持政策、相应的引导机制必将密集出台,文化建设必将迎来利好,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抢抓发展机遇,在实现自身发展中,为实现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是新时代出版业的新使命。

  新发展格局是在坚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消费。在当下,尽管图书市场丰富多彩,但还无法满足市场消费中多元的、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进而制约着市场阅读消费的扩大和提升。只有不断加大图书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加出版产品的创作供给,充分发掘出阅读消费的巨大市场潜力,才能书写文化消费的新篇章。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要守正创新谋发展。数量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质量发展是一种必然。我国出版业年出版图书品种一度曾超过50万种,数量高速增长下的出版业一直面临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甚至印装质量问题的长期困扰。近年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已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管理举措,守正创新谋发展是党对行业的要求,也是读者对出版业的呼唤,更是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业谋求自身健康、更好发展的自觉行动。

  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出版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当下的出版业虽然在加快数字化转型,但传统的纸质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出版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依然严重,这与中央提出的“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尚有距离。两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的“加快”“深度”凸显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出版人需要很好地理解、思考并付诸行动。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热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凸显了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是出版工作的重大机遇。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出版工作是教化育人的工作,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作用关键,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出版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使命重大。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必将会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热潮。

  

更快更专更有担当

□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 刘国辉

  新时代出版发行企业需要的是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宏观背景下,找准发力点,看准时机,稳扎稳打,立足长远,再上层楼,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当务之急,我觉得出版发行企业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强力推进。

  第一,以快取胜。

  天下武功,唯快为胜。小李飞刀之所以一剑封喉,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出版发行企业要扬长避短,在决策方向、明确定位、应对市场、营销时机、数字融合、调头转向这些方面要把自己的优长极力发挥,使之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具体运作和实践中永远掌握住“先手”,就可以一骑先行,脱颖而出。

  第二,深耕专业。

  出版是厚重、基础的产业,也是需要专业精深来支撑的产业。出版发行企业要在专业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特色,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挖洞。一招鲜吃遍天。出版发行企业要在人才的选择、作者队伍的维护、选题产品的追求、营销渠道的巩固等方面保持专业性,没有专业性学术板块就不可能产生影响力,就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没有专业性大众板块就不可能产生畅销书和长销书;没有专业性教育板块就不可能形成规模和渠道;没有专业性数字出版最好敬而远之,总之,非专业无出版。出版发行企业在专业追求上是可以而且也必须保持定力,达到快速、长久的发展境界。事实上,这些年优秀的出版发行企业也都是在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擅长的板块辛勤耕耘,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成长态势。

  第三,追求担当。

  出版是产业,是事业属性很强的产业,关乎文化传承,关乎承前启后,关乎子孙万代。传统出版产业规模有限,也没有高额的利润,做出版需要情怀,要有理想,要勇于追求,更要有担当和奉献精神。我们要努力在产品上打造精品力作、传世之作,要追求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姜椿芳这些大出版家的境界,要努力承担新时代赋予出版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出版发行企业来讲,规范出版行为,保护产业链完整、维护作者队伍、培养读者群体、出版时代精品,更有积极和长久的意义。

  

数字出版拓展的着力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 王飚

  结合国家和出版部门相关政策,我想谈谈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在数字出版领域拓展的几个发力点。

  一是加大数字精品内容供给。近年来,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实施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推出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出版精品,引导数字出版精品化发展,同时实施“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和“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等,强化数字出版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中体现出主管部门的引导方向。出版业“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推动一批数字出版精品。出版发行企业同样要把内容建设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强调主流价值引领。要把精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内容为本、社会效益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出更多导向正确、内容优质、创新突出、双效俱佳的数字出版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同时,出版发行企业要注重以产品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支撑,打磨畅销型产品和长效品牌,不断提升出版的内在价值,延长出版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速构建出版新业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各类新兴出版企业发展速度迅猛。“十四五”时期,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加持下,将涌现出更多的出版产品新形态、新业态。今后,出版发行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传播移动化、碎片化、可视化、智能化、场景化、社交化等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生产流程、产品形态、服务方式、营销手段等全面创新,持续推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化数字化转型,迈向深度融合,构建出版融合发展的支撑服务生态体系,同时深化跨界融合,在元宇宙、电子竞技、文化旅游、“剧本杀”等新业态领域中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数字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加、相融,充分激发产业新增量、新动能,构建附加值高、功能多样的新型“出版+”业态,实现供给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

  三是加快推进走出去。出版发行企业要在内容选题、表达形式、输出方式等方面加强统筹。一方面,更加强调以不同内容形式和版权形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立体化、多维度输出,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国际市场研究,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和文化习惯,选择最佳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出版走出去效果。同时,出版发行企业通过搭建海外传播平台、组建走出去团队、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开展海外投资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以提升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实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提振信心 凝聚共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 赵红仕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和政府一向关心支持出版发行企业的发展,在出版政策上予以鼓励,选题内容上加以规范、引导,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人才队伍上加以关怀、培养,还通过组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措施为书业助力。

  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教育、关心支持下,出版发行企业进一步有序发展,茁壮成长。园区近年来策划出版了《为什么是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等正能量充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一大批主旋律图书,还有一些图书纸质版销量突破百万,并且成功开发了有声版、少儿版、英文版、俄文版等不同形式,为我们的版权输出、主题出版的国际传播作出了贡献。

  在做好做亮主题出版的同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园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优做细精品出版,把牢出版导向,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持续放大国家级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北京‘阅读驿站’”知名品牌效应,自觉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担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园区精品出版的内容品质。

  园区培养了一批知名作者、编辑和知名出版经营人才,孵化了一批出版品牌。有的出版发行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有的已经发展成集图书、游戏、影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集团。有的出版发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园区光荣入党,成为优秀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有的成长为中宣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优秀人才;还有的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为出版发行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作为。

  这次2023北京出版发行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800多家出版发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开展选题策划、版权贸易、商务洽谈,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大家觉得政策越来越开放、透明,充满文化自信。文化越自信,产业越繁荣。大家决心沿着党的二十大绘就的蓝图,满怀信心、充满豪情,再创辉煌。

  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携手园区出版发行企业并肩前行,在强化出版核心功能、聚焦出版主责主业上,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发挥好我们在把握内容导向、助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地培育、引导、出版精品佳作,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出版产业融合,大力拓展有声读物、知识付费、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与园区图书出版产业相互借力、融合发展的空间,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高效能的文化服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开发系列化产品 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文平

  多年的行业实践,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打造精品为根本遵循,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到发行营销各环节都以推出精品为第一要务;坚持树立口碑,广泛积累优质作者资源,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坚持创新思维,以通俗易懂而服务贴近大众;坚持质量取胜,以优质内容而持续发展。

  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7年入驻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在选题策划、规范流程、编辑培养、政策扶持与把关等方面,都给予我们全力支持。在选题导向上园区有明确的要求,文化价值要高,作者要权威,内容要过硬;对于重大时间节点的重点选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领导都会主动出面,与我们一起邀约作者,商讨写作思路,确定框架,并对选题的出版给予全流程的支持;在编辑培养上,园区每年会组织专门的编辑培训,给我们的编辑提供提升机会,也会不定期举办政策培训会,对当下的热点主题、出版方向进行宣讲、引导。图书出版后,园区还为优秀图书注入营销资源,共同扩大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园区还会面向园区内企业评选优秀出版成果,不但给予获奖单位或个人荣誉表彰,更有实打实的资金奖励。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与自豪。正是有园区的大力扶持,我们的企业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

  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路线,用心用情做好主题图书策划,坚持选题、内容及思想价值创新,深耕厚植相关专业领域,开发系列化主题作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体系;重点围绕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策划一批既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又有理论温度的精品图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